图片
申涵光,明末清初文学家,河朔诗派领袖人物。字孚孟,一字和孟,号凫盟,凫明、聪山等,明太仆寺丞申佳胤长子。直隶永年(今河北永年县)人,一作河北广平人。少年时即以诗名闻河朔间,与殷岳、张盖合称畿南三才子。清顺治中恩贡生,绝意仁进,累荐不就。其诗以杜甫为宗,兼采众家之长。著有《聪山集》《荆园小语》等书。本文为AI翻译,仅供参考。
《荆园小语》
申涵光
【原文】
贫贱时,累心少,宜学道;富贵时,施予易,宜济人。若夫贫贱而存济人之心,富贵而坚学道之志,尤加人一等。
【译文】
身处贫贱时,牵挂忧虑的事情少,适合研习道义;身处富贵时,给予他人帮助更容易,适合救济他人。如果能在贫贱时仍怀有救济他人的心意,在富贵时仍坚守研习道义的志向,那就比常人高出一等了。
【原文】
常有小不快事,是好消息。若事称心,即有大不称心者在后,知此理,可免怨尤。
【译文】
时常遇到一些小小的不顺心之事,其实是好兆头。如果事情过于称心如意,往往会有重大的不顺心之事在后面等着。明白这个道理,就可以避免抱怨了。
【原文】
凡宴会,宾客杂坐,非质疑问难之时,不可讲说诗文,自矜博雅。恐不知者愧而之。
【译文】
凡是宴会上宾客混杂而坐时,若不是探讨学问、请教疑难的场合,就不要谈论诗文、自夸学识渊博。担心不懂的人会因此感到羞愧(而不适)。
【原文】
读书有不解处,标出以问知者,慎勿轻自改窜,银根之误,遗笑千古。
【译文】
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,要做上标记向有学识的人请教,千万不要轻易自己修改窜改(原文)。像“银根”(可能为 “银钗” 等字形相近的误写)这类因擅自改字造成的错误,会留下千古笑柄。
【原文】
人言果属有因,深自悔责;返躬无愧,听之而已。古人云:“'何以止谤’?曰:'无辩’”,辩愈力,刚谤者愈巧。
【译文】
别人的议论如果确实有缘由(自己确有过错),就要深刻地自我反省、责备;如果反省自身后并无过错,那就任其议论罢了。古人说:“'用什么阻止诽谤?’回答是:'不辩解’。”辩解越用力,诽谤者的言辞会越巧妙(难以应对)。
【原文】
小人当远之于始,一饮一啄,不可与作缘。非不和恨也。泛然若不相识,其恨浅。若爱其才能,或事势想借,一与亲密,后来必成大仇。
【译文】
对品行不佳的人,应当从一开始就疏远,哪怕是一杯水、一口饭的往来,都不能与他们产生关联。这不是要和他们结怨。如果平淡相待、如同不相识,他们的怨恨会很浅薄。如果因为喜爱他们的才能,或是形势需要借助他们,一旦与他们亲近,日后必定会结成大仇。
【原文】
结盟是近日恶道,古人不轻交,故必不负。今订盟若戏,原未深知,转眼路人,又何足怪。
【译文】
结盟是近来的不良风气。古人不轻易与人结交,所以一旦结交就必定不会辜负对方。如今订立盟约如同儿戏,原本就没有深入了解(对方),转眼就形同路人,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?
【原文】
勘一“利” 字不破,更讲甚理学。
【译文】
连“利” 字这一关都勘破不了(无法摆脱对利益的执着),更谈不上谈论什么理学(讲求义理的学问)了。
【原文】
游大人之门,谄固可耻,傲亦非分,总不如萧然自远。
【译文】
在权贵门下周旋,谄媚讨好固然可耻,傲慢无礼也不合本分,总归不如淡然疏远(他们)为好。
【原文】
奴仆小过宜宽。若法应扑责,当即处分,不可愤愤作不了语,恐愚人危惧,致有他端。即应责,亦须委人。自行鞭仆,易致过当,且暴怒时百脉奋张,先已自损,误伤肌腕,犹其小也。
【译文】
奴仆犯了小过错,应当宽容对待。如果按规矩应当鞭打责罚,就要立即处理,不可愤怒地说些没完没了的话,担心愚笨的奴仆因恐惧而做出其他意外之事。即便应当责罚,也必须委托他人(执行)。自己动手鞭打奴仆,容易失当过度;而且暴怒时全身血脉扩张,首先会损伤自身,就算不小心伤到肌肉手腕,还算小事(更严重的是损害身心)。
【原文】
畏友胜生严师,群游不好独坐。
【译文】
能直言规劝、令人敬畏的朋友,比严厉的老师更有益;与众人一同出游(交流),不如独自静坐(反思)。
【原文】
亲故有困窘相求,量情量力,曲加周给,不必云借。借刚或不能偿,在人为终身负欠,在己后或责望,反失初心。
【译文】
亲戚朋友有困窘之事来求助,要根据情理和自身能力,尽力给予周济,不必说是“借”。说 “借” 的话,对方或许无法偿还,对他们而言会成为终身的亏欠;对自己而言,日后或许会产生责备、期望(对方偿还)的心思,反而违背了当初帮助的本意。
【原文】
公门不可轻入。若世谊素交,益当自远。既属同心,必不疑我不疏傲。或事应面谒,亦不必屏人秘语,恐政有兴革,疑我与谋;又恐与我不合者适值有事,疑为下石。
【译文】
官府衙门不可轻易进入。如果(对方)是世交旧友(在官府任职),更应当主动疏远。既然是心意相通的朋友,必定不会怀疑我是疏远傲慢。如果有事情必须当面拜见,也不必屏退他人说秘密话,担心官府有政策变更时,别人会怀疑我参与谋划;又担心与我不合的人恰好遇到相关事情,怀疑我在背后落井下石。
【原文】
人生承祖、父之遗,衣食无缺,此大幸也。便可读书守志,不劳经营。若家道素贫,亦有何法?惟勤学立行,为乡里所敬重。自有为之地者,若丧心以求利,人人恶之,是自绝生路矣。
【译文】
人生能继承祖辈、父辈的遗产,衣食无忧,这是极大的幸运。这样就可以安心读书、坚守志向,不必费心经营生计。如果家境一向贫寒,又有什么办法呢?只有勤奋学习、端正品行,被乡里人敬重,自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。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利益,人人都会厌恶,这是自断生路啊。
【原文】
书画古帖,可以寄兴,嘉者自当宝惜。若夫设机心,费重贿,刚不必矣。
【译文】
书画和古代碑帖,可以寄托兴致,好的作品自然应当珍视爱惜。但如果为此费尽心机、花费重金去求取,就没必要了。
【原文】
造作歌谣及戏文小说之类,讥讽时事,此大关阴骘,鬼神所不容。凡有所传闻,当缄口勿言。若惊为新奇,喜谈乐道,不止有伤忠厚,以讹传讹,或且疑为我作矣。
【译文】
编造歌谣以及戏文、小说之类的东西,讥讽时事,这与阴德大有关联,是鬼神所不容许的。凡是听到传闻,应当闭紧嘴巴不谈论。如果觉得新奇,喜欢谈论传播,不仅有失忠厚之道,还会以讹传讹,甚至可能让人怀疑是我编造的。
【原文】
凡诗文成集,且勿梓行,一时所是,师友言之不服,久之自悟,未必汗流浃背也。俟一二年朝夕改订,复取证于高明,然后授梓。若乘兴流布,遍赠亲知,及乎悔悟,安能尽人而追之耶?若能不刻,刚更高。
【译文】
凡是诗文编成集子,暂且不要刻印发行。一时认为正确的作品,即便老师朋友指出不足也不愿接受,时间长了自己醒悟后,(想到当初的固执)未必不会后悔得汗流浃背。应当等待一两年,随时修改订正,再向高明的人请教验证,之后再刻印。如果趁着兴致传播,到处赠送给亲友知己,等到后来后悔醒悟,又怎能把所有流传出去的本子都追回呢?如果能做到不刻印(不轻易传播),境界就更高了。
【原文】
与其贪而豪举,不若吝而谨饬。
【译文】
与其因贪婪而故作豪爽(挥霍),不如看似吝啬却谨慎自律(节俭)。
【原文】
故人仕宦者,贻书见招,以不赴为正。或久别怀想,抵署盘桓数日,款款道故,不及他事,切勿在外招摇,妄有关说。一贵一贱,交每不终,未必尽贵人之过也。
【译文】
过去的朋友做官后,写信来邀请(去他任所),以不去为妥当。如果因久别思念,到他官署小住几天,平和地叙说旧情,不涉及其他事情,千万不要在外面张扬炫耀,随意托关系说情。一方显贵、一方贫贱,交往往往难以长久,未必全是显贵一方的过错。
【原文】
奸人难处,迂人亦难处。奸人诈而好名,其行事有酷似君子处;迂人执而不化,其决裂有甚于小人时。我先别其为何如人,而处之之道得矣。
【译文】
奸诈的人难以相处,迂腐的人也难以相处。奸诈的人虚伪却喜好名声,他们的行为有很多地方酷似君子;迂腐的人固执而不知变通,他们行事决绝时比小人更过分。我先分辨对方是哪类人,应对他们的方法也就有了。
【原文】
古书自《六经》、《通鉴》、《性理》而外,如《左传》、《国策》《离骚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,陶、杜、王、孟、高岑诸诗,韩、枊、欧、诸集终身读之不尽,不必别求隐僻。凡书之隐僻,皆非其至者。
【译文】
古代书籍除了《六经》《资治通鉴》《性理》之外,像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《离骚》《庄子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,以及陶渊明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、高适、岑参等人的诗歌,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等人的文集,一辈子研读都读不完,不必再去寻求冷僻少见的书籍。凡是冷僻少见的书,都不是最精妙的作品。
【原文】
责我以过,当以虚心体察,不必论其人何如,局外之言,往往多中。每有高人过举不自觉,而寻常人皆知其非者,此大舜所以察迩言也。即诗文亦然,赞者未必皆当,若指我之失,即浅学所论,亦常有理,不可忽也。
【译文】
别人指出我的过错,我应当虚心体会观察,不必计较对方是什么样的人,局外人的话,往往很多能说到点子上。常有高明的人自己犯了过错却没察觉,而普通人都知道那是不对的,这就是舜帝为什么要留意身边人言论的原因。即便是诗文创作也是如此,称赞的话未必都恰当,如果有人指出我的不足,即便对方学识浅薄,所说的话也常常有道理,不能忽视。
【原文】
人以诗文质我,批驳过直,往往致嫌。若一概从谀,又非古道。嘉者极力赞扬,谬者指其疵病,瑕瑜不掩,常寓鼓舞之意。至诚待人,必不我怨,嘉者逢人称说,谬者绝口勿言。其人闻之,必自感奋。
【译文】
别人把诗文拿来向我请教,(如果我)批评指责过于直接,往往会招致对方的不满。但如果一味地阿谀奉承,又不符合古代的正道。好的作品就尽力赞扬,有错误的就指出其中的缺点,不掩盖优点和不足,且常常蕴含鼓励的意思。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,对方必定不会怨恨我。对好的作品在遇到别人时加以称赞,对有错误的作品就绝口不提其缺点。那人听到(我对他作品的公正评价),必定会自我激励。
【原文】
作应酬诗文,其害其一。儿之既久,流向熟俗一派,遂不可医。况委嘱纷纭,乌能尽应?应者不以为德,不应则谤毁百端,甚且尊贵人临之以势,违则惧祸,从则难堪。不如慎之于始,素无此名,庶几可免。
【译文】
写应酬类的诗文,危害之一是:长期这样做,文风会走向熟滥俗气的路子,最终无法挽救。况且委托嘱咐的人很多,怎么能都一一回应呢?回应了的,对方未必会感激;不回应的,就会遭到各种诽谤诋毁,甚至有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势逼迫,违抗的话害怕招来灾祸,顺从的话又让人难以忍受。不如从一开始就谨慎对待,向来没有(擅长写应酬诗文)的名声,或许就能避免这些麻烦。
【原文】
愚人指仙佛募化,称说灵异,以诳乡俗,或起祠、造经、铸钟、施药。我既不信,远之而已,不必面斥其非,恐愚众党护,有时致辱。
【译文】
愚蠢的人借着仙佛的名义募捐化缘,宣扬灵异之事,来欺骗乡邻,或是修建祠堂、印制经书、铸造铜钟、施舍药物。我既然不相信这些,远离他们就行了,不必当面斥责他们的不对,担心愚昧的众人会袒护他们,有时反而会让自己受辱。
【原文】
世传作《水浒》者三世哑。近时淫秽之书如《金瓶梅》等,丧心败德,果报当不止此!每怪友辈极赞此书,谓其摹画人情,有似《史记》,果尔,何不直读《史记》,反阅其似耶?至家有幼学者尤不可不慎。
【译文】
世间传说创作《水浒传》的人,后代三代都是哑巴。近代淫秽的书籍像《金瓶梅》之类,让人丧失本心、败坏品德,因果报应应当比这更严重!我常常对朋友们极力称赞这本书感到奇怪,他们说这本书描摹人情,有像《史记》的地方,果真如此的话,为什么不直接读《史记》,反而去看模仿它的作品呢?至于家里有正在求学的少年,尤其不能不谨慎(避免让他们接触这类书)。
【原文】
人有求于我,如不能应,当直告以故,切莫含糊,致误乃事。
【译文】
别人有求于我,如果不能答应,应当直接告诉对方原因,千万不要含糊其辞,以致耽误了对方的事情。
【原文】
交财一事最难,虽至亲好友,亦明白。宁可后来相让,不可起初含糊,俗语云:“先明后不争”,至言也。
【译文】
涉及钱财往来的事情最棘手,即便是至亲好友,也要(把账目)弄得清楚明白。宁可在事后做出让步,也不能在一开始就含糊不清。俗语说:“事先说明白,事后就不会争执”,这是至理名言啊。
【原文】
作寄远人书札,与家书同,当于泊夕成之,临发匆匆,必多遗漏。
【译文】
写寄给远方之人的书信,和写家书一样,应当在平静的傍晚写成,(如果)临到出发时才匆忙动笔,必定会有很多遗漏。
【原文】
他人僮仆遇我或不恭,如坐不起,骑不下,称谓不如礼,彼与我无主仆之分,不足较也。若自己僮仆,须时时戒饬之。
【译文】
别人的仆人遇到我时或许会不恭敬,比如坐着不站起来、骑着马不下来、称呼不符合礼节,他们和我没有主仆的名分,不值得计较。但如果是自己的仆人,就必须时常告诫约束他们。
【原文】
顺吾意而言者,小了也,争急远之。
【译文】
专门说顺着我心意的话的人,是小人,应当赶紧远离他们。
【原文】
有了告我曰:“某谤汝”,此假我以泄其所愤,勿听也。若良友借人言以想惕,意在规正,其词气不同,要视其人何如耳。
【译文】
有人告诉我说:“某人在诽谤你”,这是借我来发泄他自己的愤怒,不要听信。如果是好朋友借着别人的话来提醒告诫我,意图是规劝纠正我的过失,他的语气神态会不一样,这就要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了。
【原文】
远方来历不明,假托为术士、山人辈,往往大奸窜伏其中,勿与交往。即穷人欲投靠为仆婢者,亦不可收。
【译文】
从远方来、来历不明,假称是术士、隐士之类的人,其中往往隐藏着大奸大恶之徒,不要和他们交往。即便是有穷人想来投靠做仆人婢女,也不能收留。
【原文】
朋友即甚相得,未有事事如意者,一言一事之不合且自含妒忌,少迟则冰消雾释,过而一留。不得遂轻嗤骂,亦不必逢人诉说,恐他友闻之,各自寒心耳。
【译文】
朋友之间即便相处得非常融洽,也不会事事都如意,偶尔一句话、一件事不合心意,心里或许会产生妒忌,但过一会儿这种情绪就会像冰雪消融、雾气散去一样消失,过后就忘了。不能因此就轻易地呵斥辱骂,也不必逢人就诉说(朋友的不是),担心其他朋友听到后,各自都会感到寒心。
【原文】
好说人阴事及闺门丑恶者,必遭奇祸。
【译文】
喜欢谈论别人隐秘之事以及家庭中不光彩事情的人,必定会遭遇意外的灾祸。
【原文】
凡事只是古本正传,一好奇便处处不妥。
【译文】
所有事情只要遵循传统的正道和规范就行,一旦追求新奇,就会处处出现问题。
【原文】
先人著述,必确乎可传者,始付剞劂,不然藏之于家,以存手泽可也。可传者不得异费,致令湮没。
【译文】
先人的著作,必须是确实可以流传后世的,才拿去刻印,否则就收藏在家里,用来留存先人的手迹就行了。值得流传的著作,不能吝惜费用,以致让它埋没失传。
【原文】
亲交中有显贵者,对人频言,必遭鄙诮。
【译文】
亲戚朋友中有地位显贵的人,(如果)频繁地对别人说起,必定会遭到鄙视和讥讽。
【原文】
我有冤苦事,他人问及,始陈颠末。若胸自不平,逢人絮絮不已,听者虽貌咨嗟,其实未尝入耳,言之何益。
【译文】
我有冤屈痛苦的事情,别人问起时,再讲述事情的经过。如果心里愤愤不平,逢人就絮絮叨叨说个不停,听的人虽然表面上叹息同情,其实并没有真正听进去,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?
【原文】
借人书画,不可损污遗失,阅过即还。借书中有讹字,随以别纸记出,署本条下。
【译文】
借别人的书画,不能损坏弄脏或丢失,看完后就立即归还。借的书中有错误的字,要随即用另外的纸记下来,标注在相应的条目下面(以便主人知晓)。
【原文】
冠履服饰,不必为崖异,长短宽狭适中者可久。
【译文】
帽子、鞋子等服饰,不必追求奇异特别,长短宽窄合适的,才能穿得长久。
【原文】
名胜之地,勿轻题咏,一有不当,远近为笑端,如昔人所记“飞阁流丹” 之类,可鉴也。
【译文】
有名的胜地,不要轻易在那里题诗咏叹,一旦写得不合适,就会被远近的人当作笑柄,像前人记载的(因题字不当留下笑谈的)“飞阁流丹”之类的事,是可以作为借鉴的。
【原文】
子弟少年时,勿令事事自如。
【译文】
子弟在年少的时候,不能让他们事事都随心所欲。
【原文】
宴饮招妓,岂以娱客,醉后潦倒,更致参差,总不如雅集为善。
【译文】
设宴饮酒时招引歌妓,哪里是用来娱乐宾客的,醉酒后行为失态,更容易产生差错,总归不如文人雅士聚会(谈诗论文)好。
【原文】
责人无己,而每事自宽,是以圣贤望人而愚不肖自待也,不思而已。
【译文】
对别人的指责没有穷尽,却对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加以宽容,这是用圣贤的标准要求别人,却以愚笨无能的标准对待自己,只是没有认真思考罢了。
【原文】
从之性情,各有所偏,如躁急、迟缓、豪华、鄙吝之类。吾知而早避之,可以终身无忤。孔子不假盖于子夏,固是大圣人作用。
【译文】
人的性情,各有各的偏向,比如急躁、迟缓、奢华、吝啬之类。我了解这些并早早避开(因对方性情缺陷可能引发的冲突),就可以一生都没有抵触摩擦。孔子不向子夏借伞(避免因对方性格可能产生的尴尬),的确是大圣人的处事方式。
【原文】
高年而无德,极贫而无所顾惜,两种不可与交。
【译文】
年纪大却没有品德,极度贫穷却毫无顾忌(为所欲为),这两种人不能和他们交往。
【原文】
亲友见访,忽有欲言不言之意,此必不得已事欲求我而难于启齿者,我便当虚心先问之。力之所能,不可推诿。
【译文】
亲友来访,忽然有想说却又不说的样子,这必定是有不得已的事情想求我帮忙,却难以开口。我应当主动虚心地询问他们。只要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,就不能推卸。
【原文】
揖让周旋,虽是仪文,正以观人之敬忽。宋儒云:“未有箕踞而一放肆者”。其在少年,尤当斤斤守礼,不得一味真率。
【译文】
作揖谦让、应酬交往之类的礼节,虽然只是表面仪式,却正好能从中观察一个人是恭敬还是轻慢。宋代儒者说:“没有像簸箕一样伸开两腿坐着(姿态傲慢)却不行为放肆的人。”年轻人尤其应当严格遵守礼仪,不能一味以 “率真” 为借口不讲规矩。
【原文】
纵与人相争,只可就事论事,断不可揭其祖父之短,扬其闺门之恶,此祸关杀身,非只有长厚已也。
【译文】
即便和人发生争执,也只能就事论事,绝对不能揭露对方祖辈父辈的短处,宣扬对方家庭内的丑事。这种行为可能招致杀身之祸,不仅仅是(关乎是否)忠厚的问题。
【原文】
本富而对人说贫,本秽而对人说清,以人为可欺耶?方唯唯时,其人已匿笑之矣,谁迫之而必为此自欺语?
【译文】
本来富有却对人说贫穷,本来品行污浊却对人说清白,难道以为别人可以被欺骗吗?当对方表面顺从应和时,其实已经在暗地里嘲笑你了。是谁逼迫你一定要说这种自欺欺人的话呢?
【原文】
驰马思坠,挞人思毙,妄费思穷,滥交思累,先事预防之道也。
【译文】
骑马时要想到可能坠落,鞭打他人时要想到可能致人死亡,随意浪费时要想到可能陷入贫困,胡乱交友时要想到可能带来牵累。这是事先防备的方法。
【原文】
有聪明而不读书,有权力而不济人利物,辜负上天笃厚之意矣。既过而悔,何及耶?
【译文】
有聪明才智却不读书学习,有权力地位却不帮助他人、做有益之事,这就辜负了上天赋予的优厚禀赋。等到事情过去才后悔,又有什么用呢?
【原文】
优娼辈好嗤笑人,而敢为无礼,此自下贱本色,其趋奉不足喜,怠慢不足怒也。
【译文】
优伶、娼妓这类人喜欢嘲笑他人,而且敢于做出无礼的举动,这是他们自身下贱的本性。他们的奉承不值得高兴,他们的怠慢也不值得动怒。
【原文】
有必不可行之事,不必妄作经营;有必不可劝之人,真理学从五伦作起,大文章自六经分来。
【译文】
有绝对行不通的事,不必徒劳地去谋划;有绝对无法劝醒的人,不必白费口舌去劝说。真正的理学从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这“五伦” 做起,优秀的文章从《六经》中汲取养分。
【原文】
自谦则人愈服,自夸则人必疑我。恭可以平人之怒气,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,是皆存乎我者也。
【译文】
保持谦虚,别人就会越发信服;自我夸耀,别人就必定怀疑我。恭敬可以平息他人的怒气,自己贪婪必定会引发他人的争执。这些都取决于自身的言行。
【原文】
幼时见先辈作生辰,多在壮年以后,今童稚而称觞矣。魏环溪曰:“是乃母之难日,宜斋心以报亲”,其说虽是,愚谓亲在宜贺,即如我初生时,亲喜而贺客满堂也。父母既殁以后,是日愈增悲恸,何贺之有。
【译文】
小时候见前辈过生辰,大多在壮年之后,如今连孩童都要举杯祝寿了。魏环溪说:“(生辰)是母亲的受难日,应当清心寡欲以报答父母。”这话虽然有道理,但我认为父母在世时应当庆贺,就像我刚出生时,父母欢喜、前来祝贺的宾客满堂一样。父母去世之后,这一天只会让人越发悲痛,又有什么可庆贺的呢?
【原文】
人于平旦不寐时,能不作一毫妄想,可谓智矣。
【译文】
人在清晨醒后还未起床时,能不产生一丝杂念,就可以称得上有智慧了。
【原文】
嗜欲正浓时,能斩断;怒气正盛时,能按纳;此皆学问得力处。
【译文】
欲望正强烈时,能果断断绝;怒气正旺盛时,能抑制忍耐。这都是学问修养发挥效用的地方。
【原文】
寄放人家财物,是极无益事。恐万一失落、损坏,彼此作难,苟非义不可辞,断勿轻诺。
【译文】
把财物寄放在别人家里,是极其没好处的事。担心万一丢失、损坏,会让双方陷入为难的境地。如果不是道义上无法推辞的情况,绝对不要轻易答应。
【原文】
早起有无限好,于夏月尤宜。
【译文】
早起有无数好处,在夏天尤其适宜。
【原文】
冷暖无定,骤暖勿弃棉衣;贵贱何常,骤贵无捐故友。
【译文】
天气冷暖变化不定,突然变暖也不要丢弃棉衣;人生贵贱没有定数,突然显贵也不要抛弃旧友。
【原文】
吊宜早,贺宜迟,矫时尚也。其实分有亲疏,交有厚薄,迟早各有所宜,难拘此例。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,当其施德,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,未尝责报也。纵遇险徒,止付一笑。
【译文】
吊唁应当早些,祝贺应当晚些,这是矫正时俗的做法。其实亲戚有亲疏之分,交情有厚薄之别,早晚各有适宜的情况,难以拘泥于这一惯例。不要因为别人辜负自己就放弃行善的念头。当初施恩时,只是出于自己内心的不忍罢了,并未要求回报。即便遇到忘恩负义的人,也只当一笑置之。
【原文】
不幸而有儿女之戚,此人生最难忍处。当先镇定此心,令有把握,不然所伤必多。
【译文】
不幸遭遇子女夭折之类的丧事,这是人生最难以忍受的事情。应当先让自己的内心镇定下来,有所掌控,否则受到的伤害必定更多。
【原文】
人有一事不妥,后来必受此事之累,如器有隙者,必漏也。试留心观之,知他人刚知自己矣。
【译文】
人如果有一件事处理不当,以后必定会受到这件事的牵连,就像有裂缝的容器必定会漏水一样。试着留心观察,了解别人(的教训),也就知道自己(该如何做)了。
【原文】
觉人之诈而不说破,待其自愧可也。若夫不知愧之人,又何责焉。
【译文】
察觉别人的欺诈却不揭穿,等待他自己感到羞愧就可以了。如果是不知羞愧的人,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?
【原文】
登俎豆之堂而肆,入饮博之群而庄者,未之有也民,是以君子慎所入。
【译文】
登上祭祀的殿堂却行为放肆,进入饮酒赌博的人群却能保持庄重,这样的人是没有的。因此君子谨慎选择所处的环境和交往的人群。
【原文】
正人之言,明知其为我也,感而未必说;邪人之言,知其佞我也,笑而未必怒。于其知从善之难。
【译文】
正直的人进言,明明知道是为自己好,内心感激却未必高兴;奸邪的人说话,知道是在奉承自己,表面应付微笑却未必动怒。由此可知听从善言是多么困难。
【原文】
仇人背后之诽论,皆是供我箴规。盖寻常亲友,当面言既不尽,背后亦多包荒。惟与我有嫌者,揭我之过,不遗余力,我乃得知一向所行之非,反躬自责,则仇者皆恩矣。
【译文】
仇人在背后的诽谤议论,都可以作为对我的规劝。一般的亲友,当面既不能把话说尽,背后也多会包容掩饰。只有和我有嫌隙的人,会不遗余力地揭露我的过错,我才能知道自己一向行为中的不当之处,反省自责,这样一来,仇人也变成有恩于我的人了。
【原文】
凡事要安详妥帖,俗所云:“消停作好事也”。若急遽苟且,但求早毕,以致物或不坚,事或不妥,从新再作,用力必多。是求省反费,求急反迟矣。理之所非,即法之所禁,法所不逮,阴祸随之。故圣贤之经,帝王之律,鬼神之报,应相为表里。
【译文】
做任何事都要安稳妥当,俗话说:“从容不迫才能做好事”。如果急躁草率,只求早早完成,以致物品不坚固、事情不妥当,需要重新做,花费的力气必定更多。这就是想节省反而浪费,想快速反而迟缓。违背道理的事,就是法律所禁止的;法律管不到的地方,也会有暗中的灾祸跟随而来。因此圣贤的经典、帝王的法律、鬼神的报应,是相互配合、内外呼应的。
【原文】
面有点污,人人匿笑,而己不知,有告之者,无不忙忙拭去。若曰:“点污在我,何与若事?”必无此人情。至告以过者,何独不然。
【译文】
脸上有污点,人人都在暗地里嘲笑,自己却不知道;有人告知后,没有不急忙擦掉的。如果说“污点在我脸上,和你有什么关系?” 一定不会有这样的人。至于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,道理也是一样的(应当像擦掉脸上的污点一样改正)。
【原文】
要自考品行高下,但看所亲者何如人;要预知子孙盛衰,但思所行者何等事。
【译文】
要想考察自己品行的高低,只要看自己亲近的是怎样的人;要想预先知道子孙的兴盛衰败,只要想想自己做的是怎样的事。
【原文】
《感应篇》、《功过格》等书,常在案头,借以警惕,亦学者心之一端。若全无实行而翻刻流布,自欺欺人,何益之有。
【译文】
《感应篇》《功过格》这类书,常常放在案头,用来提醒自己警惕言行,这也是求学之人修身的一种方式。如果完全没有实际行动,却翻刻传播这些书,自欺欺人,又有什么好处呢?
【原文】
好为诳语者,不止所言不信,人并其事事皆疑之。
【译文】
喜欢说假话的人,不仅他说的话不被相信,人们还会对他做的所有事都产生怀疑。
【原文】
闺阁之中,一有所溺,即是非颠倒,家无宁晷矣。
【译文】
在家庭之中,一旦沉迷于某件事(如偏爱、私欲等),就会是非颠倒,家里就没有安宁的时刻了。
【原文】吕新吾先生《呻吟语》,不可不看。
【译文】吕新吾先生的《呻吟语》,不能不读。
【原文】人皆狎我,必我无骨;人皆畏我,必我无养。
【译文】如果人人都轻慢我,一定是我没有骨气(立身不端正);如果人人都畏惧我,一定是我没有修养(待人不宽厚)。
【原文】服金石酪烈之药,必致殒命,即坐功练气,往往致痰损目,人能清欲寡心,无暴怒,无过思,自然血平气和,却疾多寿,何为自速其死哉。
【译文】服用金石之类性烈的药物,必定会导致死亡;即便打坐练气,也常常会引发痰症、损伤视力。人如果能清心寡欲,没有暴怒,没有过度思虑,自然会气血平和,远离疾病、获得长寿,为什么要自己加速死亡呢?
【原文】志不同者不必强合,凡勉强之事,必不能久。
【译文】志向不同的人不必强行交往,凡是勉强做的事,一定不能长久。
【原文】轻诺者必寡信,与其不信,不如不诺。
【译文】轻易许诺的人一定缺少信用,与其(因无法兑现而)失去信用,不如不许诺。
【原文】见人耳语,不可窃听。恐所言之事,其人避我;又恐正值议我短长,闻之未免动益,皆所当戒,而画为甚。
【译文】看见别人小声说话,不能偷听。担心他们谈论的事情本就想避开我;又担心正好在议论我的是非,听到后难免情绪波动,这些都应当戒备,而(因偷听引发的)计较会更严重。
【原文】有一艺,便有一艺累,如书画图章,初有人求甚喜;求者益多,渐生厌苦,故曰:“道高日尊,技高日劳”。惟学书是正事,其余作无益害有益,皆所当戒,而画为甚。
【译文】有一门技艺,就会有一门技艺带来的牵累,比如书法、绘画、篆刻,起初有人求作时会很欢喜;求的人越来越多,就渐渐生出厌烦辛苦,所以说:“道义高深会日益受人尊崇,技艺高超会日益劳累”。只有学习书本知识是正事,其他(技艺)如果做无益之事损害有益之事,都应当戒备,而绘画尤其如此。
【原文】有怨于人,小者含忍之,果义不可忍,圣人自有以直报怨之道。若夫挑讼匿讦,虽公变私,鬼神瞷之,必有阴谴。
【译文】对别人有怨恨,小的怨恨就包容忍耐;如果确实在道义上无法容忍,圣人自然有“用正直回报怨恨” 的方法。至于挑拨诉讼、匿名揭发,即便(原本是)公事也会变成私事,鬼神在暗中注视着,必定会有暗中的责罚。
【原文】将欲论人短长,先顾自己何苦。
【译文】将要议论别人的是非时,先想想自己(这样做)有什么必要(何苦如此)。
【原文】先辈云:“作诗有妨举业”。吾见作举业人,闭户不关一事者常少,事事皆作,而独归咎于诗,所以少年多不服。只是以举业为正事,而余力及诗,诗不工,反是举业有妨作诗矣。自忖不能却去举业者,诗且不作亦可。
【译文】前辈说:“作诗妨碍科举学业”。我看见攻读科举学业的人,能闭门读书、不参与其他事的常常很少,各种事都做,却唯独把(学业不佳)归咎于作诗,所以年轻人大多不服气。只要把科举学业当作正事,用剩余的精力去作诗,(如果)诗写得不好,反而是科举学业妨碍了作诗。自己考虑无法放下科举学业的人,暂时不作诗也可以。
【原文】见人作不义事,须劝止之。知而不劝,使友过遂成,亦我之咎也。
【译文】看见别人做不合道义的事,必须劝阻。知道却不劝阻,让朋友的过错最终酿成,也是我的过错。
【原文】赴酌勿太迟,众宾皆至而独我候我,则厌者不独主人。
【译文】赴宴不要太迟,众宾客都到了却唯独等我,那么厌烦的人就不只是主人了。
【原文】足恭者必中薄,面谀者必背非。
【译文】过分恭敬的人内心必定刻薄,当面奉承的人背后必定非议。
【原文】凡轻薄少年,衣饰华美,语言诡谲者,不可收为僮仆。
【译文】凡是轻薄的少年,衣着华丽、言语狡诈的,不能收为仆人。
【原文】句栏、北里之游,不但有关行止,此辈不洁者,十人面九。一染其毒,往往毁伤面目,或至丧生,即幸而无事,永绝生育。人人憎嫌,不与同坐共食,可不慎哉。
【译文】到妓院之类的地方游玩,不仅关乎品行举止,这类人中有九成都不干净。一旦染上他们的毒病,往往会损坏容貌,甚至导致死亡;即便侥幸没事,也会终身无法生育。人人憎恶嫌弃,不愿与之同坐共食,能不谨慎吗?
【原文】良友书札,必须珍藏,暇中展望,以当晤对。
【译文】好友的书信,必须珍藏起来,闲暇时翻看,当作(与好友)当面交谈。
【原文】子弟考试,不必预为请托,战胜固可喜,不售亦堪激发。常有代为作弊者以求倖者,导之以不肖,欲其贤焉,难矣。
【译文】子弟参加考试,不必预先托关系走门路,考中固然值得欢喜,落榜也能激励(他们更加努力)。常常有代替(子弟)作弊来求侥幸成功的人,用不好的行为引导他们,想要他们变得贤良,就难了。
【原文】有必不可已之事,便须早作,日挨一日,未必后日能如今日也。
【译文】有必须做的事,就应当及早去做,一天天拖延,未必日后能像今天(有精力、有条件)。
【原文】出息称贷,往往致贫,不得已而有此,宁速卖田产器物以偿之。若负累既久,出息愈多。前之田产器物,情不忍弃者,至此弃之。亦不足矣。往见吾乡有家本丰富,故知时时取债以博贫名,而人卒不信,尤可笑也。若亲知挪借,尤当急偿。宁出息者,且留在后。
【译文】靠借贷(并支付利息)过活,往往会导致贫困;如果不得已借贷了,宁可尽快卖掉田产器物来偿还。如果负债时间长了,利息会越来越多。之前在感情上不忍心舍弃的田产器物,到这时再舍弃,也不够(偿还债务)了。过去见家乡有户人家原本富足,却故意时常借贷来博取贫穷的名声,而人们最终并不相信,尤其可笑。如果是向亲友借的钱,更应当尽快偿还。(至于)需要支付利息的借贷,可以暂且放在后面(优先偿还亲友欠款)。
【原文】卜居当在僻壤,繁富之地,人情必浇。
【译文】选择住处应当在偏僻的地方,繁华富庶的地方,人情必定淡薄。
【原文】《世说新语》多隽永有致,凡书札及作诗常引用,不可不知。若沈酣太过,诗文流向小品一派矣。
【译文】《世说新语》大多意味深长、富有情趣,书信和作诗时常引用其中内容,不能不了解。但如果过分沉迷,诗文风格就会趋向小品文(的琐碎)了。
【原文】居心不净,动辄疑人,人自无心,我徒烦扰。
【译文】内心不纯净,动不动就怀疑别人,别人本就没有别的心思,自己却白白烦恼不安。
【原文】遇有疑难事,但据理直行,得失俱可无愧。凡问卜、讨签、乞梦,皆甚渺茫,验与不验参半,不可恃也。
【译文】遇到疑难事,只要依据道理正直行事,无论得失都能问心无愧。凡是占卜、求签、祈梦,都很渺茫,灵验与不灵验各占一半,不能依靠。
【原文】积书太盛,往往有水火诸厄,盖为造化所忌耳。五车万卷,富贵家侈为豪举。其实世间应有之书,亦自有限,不必定以多积求名也。
【译文】藏书太多,往往会遭遇水火等灾祸,大概是被自然法则所忌讳吧。藏书满车满卷,富贵人家将其当作奢侈的壮举。其实世间应当读的书,本就有限,不必一定以多藏书来求名声。
【原文】
平时强项好直言者,即患难时不肯负我之人。软熟一辈,掉头去之,或且下石焉。
【译文】
平时性格刚强、喜欢直言不讳的人,就是在患难时不肯背弃我的人。那些性格软弱、处事圆滑的人,(一旦我遭遇患难)就会转身离去,有的甚至还会落井下石。
【原文】
人生学随时进,如春花秋实,自有节次。少年时志要果锐,气要发扬,但不越于礼足矣,不必收敛太早。如迂腐寂寞,譬如春行秋令,亦是不详。
【译文】
人生的学问随着时间推移而进步,就像春天开花、秋天结果,自有一定的顺序。少年时期志向要果断锐利,意气要昂扬奋发,只要不违背礼仪就足够了,不必过早收敛自己。如果(少年时就显得)迂腐孤僻,就好比春天行秋天的时令,这也是不吉利的。
【原文】
物之常见者皆妖,吾见产芝及蒂莲者,俱时凶事。不幸而有益,当恐惧自修,勿矜为瑞。
【译文】
事物(出现不合常理的)异常现象都是妖异的征兆,我见过生长灵芝和并蒂莲的时候,都伴随着凶事。如果不幸遇到(这类被认为是吉祥的)异常之物,应当心怀敬畏、自我修身,不要自夸为祥瑞之兆。
【原文】
天文术数之书,律有明禁。然习之本亦无益,不精则可笑,精则可危。甚且不精而冒精之名,致祸生意外者多矣。
【译文】
关于天文、占卜之类的书籍,法律有明确的禁令。而且学习这类书籍本来也没有好处,学得不精通会惹人嘲笑,学得精通了又可能招来危险。甚至有一些人学得不精通却冒用精通的名声,因此招致意外灾祸的情况太多了。
【原文】
久利之事勿为,众争之地勿往。物极则反,害将及矣。
【译文】
能长久获利的事情不要去做,众人争相争夺的地方不要前往。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反面,灾祸就要降临了。
【原文】
骤贵而行事如常者,其福必远。举动乖张,喜怒失绪,其道不终日。
【译文】
突然显贵却行事像往常一样(谦逊)的人,他的福分一定长久。(如果突然显贵后)行为举止反常,喜怒无常,他的好运维持不了一天。
【原文】
量窄者不必强虐以酒,或醉而留卧,须令老成人护视,袁梧坡所记:“客醉误饮瓶中旱莲花水,因而致毙”。吾北方冬夜火炕,煤毒更烈,不可漫视。如醉后欲归,亦遣人送付其家。
【译文】
酒量小的人不必强行劝酒使其喝醉;有人喝醉了留下住宿,必须让稳重的人照看。袁梧坡记载过:“有客人喝醉后误喝了瓶中的旱莲花水,因此丧命”。我们北方冬天夜里的火炕,煤气毒性更强,不能轻视。如果(客人)喝醉后想要回家,也要派人送他到家里。
【原文】
该作道学事,不必习道学腔。
【译文】
应该做符合道学(儒家伦理)的事,但不必模仿道学的腔调(不必故作高深、装腔作势)。
【原文】
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,他日得志必不骄;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,一旦退休必不怨。
【译文】
身处贫贱时不把富贵放在眼里(不羡慕、不谄媚),将来得志了一定不会骄傲;身处富贵时心里不忘记贫贱的日子(能体恤贫者),一旦退隐后一定不会怨恨。
【原文】
静坐勿自妄为,读书即是立德。
【译文】
静坐时不要随意做不该做的事,读书(明事理、学品德)就是树立德行。
【原文】
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,一言而解人之纷,此亦不必过于退避也。但因为利,则市道矣。
【译文】
如果(自己)一出面就能拯救别人的危难,一句话就能化解别人的纠纷,这样的事也不必过于回避。但如果是为了谋取利益(才去做这些事),那就成了商人的行径(市侩行为)了。
【原文】
绝荤是难事,亦且不必。不食牛马,不特杀,似为得中。
【译文】
完全断绝荤腥是困难的事,而且也没有必要。不食用牛马(这类用于耕作运输的牲畜),不特意为了自己食用而杀生,这样似乎是比较适中的做法。
【原文】
吾乡风俗最为朴陋,二十余年前,晏会俱用碟子,后变为碗为盘。仿碗制日大,较盘子其费数十倍,暴殄天物,不详莫大焉。饱后腥浊满前,恨一持去,而主人拘例,其来未已,皆举手略尝,放箸拱坐。求欢得苦,甚无谓也。近孙钟无先生定为六器,同声中颇有行者,附远客新亲,不在此例。寻常往来,醉饱而已。
【译文】
我的家乡风俗原本最为质朴简陋,二十多年前,宴会都用碟子(盛放食物),后来换成了碗和盘。仿照碗的样式(制作的器皿)一天天变大,花费比盘子多几十倍,浪费财物,没有比这更不吉利的了。吃饱后眼前满是腥腻污浊的食物,恨不得一下子都撤走,可主人拘泥于旧例,还在不断上菜,(宾客们)都只是举筷略微品尝,就放下筷子拱手坐着。本想求得欢乐却得到苦恼,实在没什么意义。近来孙钟无先生规定(宴会)用六种器皿(盛放食物),同乡中不少人遵照实行,只是招待远方客人和新亲戚不在此例。平常的往来聚会,能吃饱喝足就可以了。
【原文】
用过术士、艺人以及梨园之属,量力酬给,切不可札荐他所。我之所苦,岂可及人?欲令此辈感德,反不顾亲知见怨,可谓轻重失伦矣。
【译文】
使用过术士、手工艺人以及戏曲演员之类的人,根据自己的能力给予报酬就好,千万不要写书信推荐他们到别的地方(做事)。我(使用他们后)觉得麻烦的人,怎么能让别人也承受呢?想要让这些人感激自己的恩德,反而不顾亲友的埋怨,可说是轻重颠倒、失去分寸了。
【原文】
诗余不可放案头,常看使人骨靡,初学尤甚。冶游之场,如放灯、迎春、赛神等,男女沓杂,瞻视宜庄。若指顾轻狂,易招侮,子弟有欲往者,须同良友或命老仆相随。
【译文】
词(诗余)不能放在案头,经常看会使人意志消沉,初学的人尤其严重。游乐的场所,像放灯、迎春、赛神等活动,男女混杂,(在这些场合)神态举止应当庄重。如果指指点点、神态轻狂,容易招来侮辱。子弟有想要去的,必须和品行好的朋友一起去,或者让老仆人跟随。
【原文】
不服一人与逢人便服者,皆妄人也。
【译文】
不佩服任何人与遇到谁都佩服的人,都是无知妄为的人。
【原文】
风水之说有之乎?曰:有之。兴隆之家,必居胜地,其初不必有所择也。常见人既富贵,方延地师,移居迁葬,而家道反不如前,盖福至得吉壤,衰至则入凶地。人自修得以迓福耳。堪舆之权,乌能夺造化哉。
【译文】
风水的说法存在吗?回答是:存在。兴旺发达的家族,一定居住在好地方,但他们起初不一定刻意选择过。经常见到有人在富贵之后,才延请风水先生,迁移住处、改葬祖先,可家境反而不如以前。大概是福气来了自然能住进吉祥的地方,衰败来了就会进入凶险的地方。人通过自我修养来迎接福气罢了。风水先生的本事,怎么能改变自然规律呢。
【原文】
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,我不可犯其锋,亦不可与之狎,敬而远之,全身名之道也。
【译文】
凡是有权势的人声势显赫的时候,我不能触犯他们的锋芒,也不能和他们过分亲近,恭敬地疏远他们,这是保全自身名声的方法。
【原文】
斋名因以为号,如晦庵、致堂之类,自宋已然。今有无斋而名止不一其名者总亦多事。无已则取字义典古,用以自箴足矣,即图章采用成句,亦须雅正者,勿为大方所笑。
【译文】
用书斋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别号,像晦庵、致堂这类,从宋代就已经这样了。如今有一些人没有书斋却(为自己取)不止一个别号,总归是多余的事。如果一定要(取别号),就选用意义典雅古朴的字,用来自我劝诫就足够了。即便是图章上采用现成的句子,也必须是高雅端正的,不要被有学识的人嘲笑。
【原文】
戏而不谑,诗人所称。终日正襟庄语,即圣贤亦未必然。风流善谑,可以解颐。切勿互相讥诮,因戏成嫌。
【译文】
开玩笑却不刻薄,这是诗人所称赞的。整天端正衣襟、说庄重的话,即便是圣贤也未必这样。风度潇洒、善于开玩笑,可以让人开怀。千万不要互相讥讽嘲笑,因为玩笑而产生嫌隙。
【原文】
每读一书,且将他书藏过,读毕再换,其心始专。
【译文】
每次读一本书,就把其他书收起来,读完这本再换另一本,心思才能专一。
【原文】
学问心先入为主,故立志欲高,如文必秦、汉,字必钟、王,诗必盛唐之类,骨气已成,然后顺流而下,自能成家。若入手便学近代,欲逆流而上,难矣。
【译文】
做学问容易受先接触的事物影响而形成固定观念,所以立志要高远,比如写文章必定以秦汉文章为典范,写字必定以钟繇、王羲之(的书法)为标准,作诗必定以盛唐诗歌为榜样之类。(先把)格调风骨建立起来,然后再顺着(这个基础)向下学习,自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。如果一开始就学习近代(的作品),想要逆流向上(达到高远的境界),就困难了。
【原文】
官粮必早输纳,每岁所收,先除此一项,狡者乃以他用。
【译文】
官府的赋税一定要早早缴纳,每年收获的(财物),先扣除这一项,狡诈的人才会把(缴纳赋税的财物)用在别的地方。
【原文】
横逆之来,正以征平日涵养。若勃不可制,与不读书人何异。
【译文】
不顺心的事到来,正是检验平时修养的时候。如果(情绪)激动得无法控制,和没读过书的人有什么区别。
【原文】
凡亲友借用车马器物,不可吝惜。然借者又须加意照管,勿令损坏。万一损坏,急与修制完好,切勿朦胧送还。
【译文】
凡是亲友借用车马器物,不能吝啬。但借东西的人也必须用心照管,不要让(所借之物)损坏。万一损坏了,要赶紧修理完好,千万不要糊里糊涂地送还。
【原文】
语云:“闲居耐俗汉”,亦是无可奈何处。寻常亲故往来,安得皆胜侣。以礼进退,勿蹈浮薄人言某负恩,某不义气,某不平,则为援引一二嘉事,以为解曰:“据伊平日所为,尚在道理,今岂遂然耶?或出无心,或有何事,正急不暇检点,或疾病醉饱,喜怒失常,寻自悔矣。”诉者虽怒必少平。若因其诉我,遂述于我亦曾有负恩不义之事,则其人之过愈实,嫌隙遂成,谁使之欤。
【译文】
俗语说:“闲居时要能容忍俗陋之人”,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。平常亲友故交往来,怎么可能都是志同道合的佳友?以礼相待、恰当相处就好,不要变得轻浮浅薄。有人说某人忘恩负义,某人不讲义气,某人处事不公,就引用他一两件好的事迹来辩解,说:“根据他平时的行为,还是合乎道理的,现在怎么会突然这样呢?或许是无心之失,或许是遇到急事来不及考虑,或许是生病、醉酒、过饱,导致喜怒失常,不久之后自己也会后悔的。”诉苦的人即使愤怒,情绪也必定会稍稍平复。如果因为别人来诉说,就跟着说 “他对我也做过忘恩负义的事”,那么那个人的过错就显得更实在,嫌隙也就此产生,这是谁造成的呢?
【原文】
闻人之善而疑,闻人之恶而信,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。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也。若夫造作傅会以诬善良,鬼神必殛之。
【译文】
听到别人做了好事就怀疑,听到别人做了坏事就相信,这种人一生必定只做坏事而不做好事。所以他不知道世间还有做好事的人。至于编造事实、牵强附会来诬陷善良的人,鬼神必定会惩罚他。
【原文】
盛怒极喜时,性情改常。遇有所行,须一商之有识者,不然,悔随之矣。
【译文】
在极度愤怒或极度喜悦的时候,人的性情会变得反常。这时如果要做什么事,必须先和有见识的人商量一下,否则,后悔的事就会随之而来。
【原文】
说探头话,往往结果不来,不如作后再说。
【译文】
说没有把握、只开个头的话,往往没有结果,不如事情做成之后再说。
【原文】
貌相不论好丑,终日读书静坐,便有一种道气可亲。即一颦一笑,亦觉有致。若咨肆失学,行同市井,纵美如冠玉,但觉面目可憎耳。
【译文】
相貌不论美丑,只要整天读书静坐,就会有一种令人亲近的儒雅气度。即便一皱眉、一笑,也觉得有韵味。如果放纵无礼、缺少学识,行为像市井小人一样,就算长得像玉饰般俊美,也只会让人觉得面目可憎。
【原文】
仆辈搬弄是非,往往骨肉知交,致伤和气。有尝试者,直叱之使勿言,后不复来矣。
【译文】
仆人之类的人搬弄是非,常常让亲骨肉、好朋友之间伤了和气。如果有仆人试图搬弄是非,直接呵斥让他不要说,以后他就不会再这样做了。
【原文】
不孝不弟之人,不可与为友。少时一同学子,颇有才华,而门内无行,先君甚不悦曰:“彼至亲且薄,况他不乎?”未几果为所螫,几及于祸,可鉴也。
【译文】
不孝顺父母、不友爱兄弟的人,不能和他交朋友。小时候有一个同学,很有才华,但在家里品行不好,先父很不高兴地说:“他对最亲近的人都这么刻薄,何况对其他人呢?”不久之后,我果然被他伤害,几乎遭遇灾祸,这是值得借鉴的教训。
【原文】
技艺中,惟弹琴可理性情,兼一人闭户,陶然已足。至围棋陆博,必须两人对局,胜者色矜,负者气晦,本欲博欢,何苦反致忿忿。若夫佯负以媚尊显,设阱以赚财利,则人品随之矣。
【译文】
各种技艺中,只有弹琴可以调理性情,而且一个人关起门来弹奏,就能陶醉其中,感到满足。至于下围棋、赌博之类,必须两人对赛,赢的人神色骄傲,输的人神情沮丧,本来是想寻求欢乐,何苦反而弄得怒气冲冲呢?如果故意输棋来讨好地位尊贵的人,设下圈套来骗取钱财利益,那么人品也就随之败坏了。
【原文】
人有晚节不终者,非是两截,盖本色露耳。故恭不诚则为大机械,和不诚则为真乡愿。
【译文】
有人晚年不能保持节操,并不是前后变成了两个人,而是他本来的面目暴露出来罢了。所以,表面恭敬却不真诚,就是大奸猾;表面温和却不真诚,就是真正的伪善之人。
【原文】
俭虽美德,然太俭则悭。自度所处之地,如应享用十分者,只享用七八分,留不尽之意以养福可也。悭吝太甚,自是田舍翁举动,鄙而愚矣。
【译文】
节俭虽然是美德,但过于节俭就变成吝啬了。根据自己所处的境况,如果应该享用十分的,只享用七八分,留下有余的余地来培养福分就可以了。过于吝啬,自然是农夫般的行为,既鄙俗又愚蠢。
【原文】
经一番挫折,长一番见识;多一分享用,减一分志气。
【译文】
经历一次挫折,就增长一分见识;多一分物质上的享用,就减少一分志气。
【原文】
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,我不可以自恃;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,我亦不可自馁。
【译文】
游历天下之后,才知道天下的广阔,因此我不可以自高自大;游历天下之后,也知道天下(优秀者众多但自己也有立足之地)的“小”,因此我也不可以自暴自弃。
【原文】
小人固当远,然亦不可显为仇敌;君子固当亲,然亦不可曲为附和。
【译文】
小人固然应当疏远,但也不可以明显地把他们当作仇敌;君子固然应当亲近,但也不可以违心地附和他们。
【原文】
滥用者必苟得。挥金如土而欲其一介不取,势不能也。
【译文】
随意花费的人必定会用不正当的方式获取财物。挥金如土却想要他分文不贪,从情理上来说是不可能的。
【原文】
尊先王之训,必得守时王之法。我夫子殷人,而曰:“吾从周。”生于周,则然也。生今反古,固有明戒。
【译文】
尊崇古代帝王的教诲,必须遵守当代帝王的法令。我们的孔夫子本是殷商后人,却说道:“我遵从周代的礼仪。”因为生活在周代,就应该这样。生活在当今却要返回古代(的做法),本来就有明确的告诫(不可这样做)。
【原文】
梨园一辈,蠹俗耗财,法所宜禁。然相沿既久,富贵家大事吉筵,以此为重,亦难骤革。但万万不可自蓄,荡心败德,坏闺门,诱子弟,得罪亲友,其弊无穷。况日所见者,总此数人,总此数剧,岂不厌耶。
【译文】
戏曲演员这类人,败坏风俗、耗费钱财,按法令应当禁止。但这种习俗沿袭已久,富贵人家举办重大喜事的宴席,往往把戏曲表演当作重要内容,也难以突然革除。只是万万不可自己蓄养戏班,(否则会)扰乱心神、败坏品德,败坏家风,引诱子弟学坏,得罪亲友,其中的弊端无穷无尽。何况每天见到的总是这几个人,总是这几出戏,难道不令人厌烦吗?
【原文】
邻人丧,家不可快饮高歌。对新丧人,不可剧谭大笑。
【译文】
邻居有丧事,家里不可以畅快饮酒、高声唱歌。面对刚有丧事的人家的人,不可以畅谈大笑。
【原文】
子弟僮仆有与人相争者,只可自行戒饬,不可加怒别人。
【译文】
子弟、仆人有和别人发生争执的,只可以自己严加告诫约束他们,不可以对别人发怒。
【原文】
恭而无礼,遇君子固所深恶,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,枉自卑谄耳。
【译文】
表面恭敬却不合礼仪,遇到君子,固然会被深深厌恶;即便对小人,也未尝不被他们嘲笑,只不过是白白地自降身份、谄媚他人罢了。
【原文】
劝人息争者,君子也;激人起事者,小人也。
【译文】
劝说别人停止争斗的,是君子;煽动别人挑起事端的,是小人。
【原文】
三姑六婆,勿令入门,古人戒之严矣。盖此辈或称募化,或卖簪珥,或为媒妁,或治疾病,专一传播各家新闻,以悦妇女。暗中盗哄财物,尚是小事,常有诱为不端,魔魅刁拐,种种非一,万勿令往来。致于娼妓出入卧房,尤为不可。
【译文】
尼姑、道姑、卦姑等“三姑” 和牙婆、媒婆、师婆等 “六婆”,不要让她们进门,古人对此告诫得很严厉。因为这类人有的声称募捐化缘,有的售卖发簪耳环,有的做媒人,有的治疗疾病,专门传播各家的新闻,来讨好妇女。在暗中盗窃骗取财物,还算是小事,还常常引诱(妇女)做出不正当的事,用邪术害人、拐骗人口,种种恶行不一而足,千万不要让她们来往。至于娼妓出入内室卧房,就更不可以了。
【原文】
凡人气质,各有偏处,自知其偏而矫制之,久则自然。所以宋儒以变化气质为学问急务也。
【译文】
大凡人的气质,各有偏失的地方,自己知道自己的偏失并加以矫正控制,时间长了就会(变得合乎情理)自然。所以宋代的儒者把改变气质当作做学问的紧急事务。
【原文】
兄弟分居,是人生最不忍言之事,然亦多有势不得不然者。如食指渐繁,人事渐广,各有亲戚交游,各人好尚不一。统于一人,恐难称众意;各行其志,又事无条理。况妯娌和睦者少,米盐口语易致参差。自度一家中,人人能学古人同居,固是美事,如其不然,反不如分爨为妥。果能友爱,正不关此,勉强联络,久必乖戾。
【译文】
兄弟分家,是人生最不忍心说的事,然而也有很多是形势不得不这样的情况。比如家中人口渐渐增多,应酬事务渐渐繁杂,各自有亲戚朋友,各自的喜好也不一样。由一个人统一管理,恐怕难以符合众人的心意;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,事情又会没有条理。何况妯娌之间和睦的很少,容易因为柴米油盐的小事产生口舌分歧。自己估量家中,如果人人都能像古人那样同居共处,固然是美事;如果不能,反而不如分家妥当。如果兄弟之间真能友爱,原本就和分不分家无关;勉强维持在一起,时间长了必定会产生矛盾。
【原文】
神该敬,不该谄,谄则渎,是大不敬。定为正神所吐。
【译文】
神明应当恭敬对待,不应当谄媚讨好,谄媚就是亵渎神明,这是极大的不恭敬。必定会被正直的神明所唾弃。
【原文】
遇诡诈人,变化百端,不可测度。吾一以至诚待之,彼术自穷。
【译文】
遇到诡诈的人,他们变化多端,难以揣测。我只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,他们的手段自然就无法施展了。
【原文】
巧人得福固多,得祸亦不少。拙者循理安分,似无大福,然亦不致有大祸。
【译文】
机巧的人得到的福分固然多,遇到的灾祸也不少。愚拙的人遵循道理、安守本分,看似没有大的福分,然而也不会招致大的灾祸。
【原文】
处怨易,处恩难。怨只包含便了,受人之恩,何时报称?是以君子不轻受恩也。
【译文】
处理怨恨容易,报答恩情困难。怨恨只要包容忍耐就可以了,而受了别人的恩情,什么时候才能报答完毕呢?因此君子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情。
【原文】
作善岂非好事,然一有好名之心,即招谤祸之道也。
【译文】
做好事难道不是好事吗?然而一旦有了求名的心思,就成了招致诽谤和灾祸的途径。
【原文】
好便宜者不可与共财,多狐疑者不可与共事。
【译文】
喜欢贪小便宜的人,不可以和他一起管理财物;多疑的人,不可以和他一起做事。
【原文】
凡应人接物,胸中要有分晓,外面须存浑厚。
【译文】
凡是与人交往、处理事务,心里要有明确的判断,外表却要保持淳朴宽厚的样子。
【原文】
君子三戒,亦就概言之耳。若夫少而好得,钻营必力,百行俱怠;老而好色,为害益烈,丑态更多。看来好斗之人甚少,即有斗者,非为色即为得耳,大约多是为得者。
【译文】
孔子说的“君子三戒”(少戒色、壮戒斗、老戒得),也只是概括而言。如果年少时就贪图财物,必定会极力钻营,其他品行都会懈怠;年老时还贪恋女色,危害会更严重,丑态也会更多。看起来喜欢争斗的人很少,即便有争斗的人,不是为了女色就是为了财物,大概多数是为了财物。
【原文】
言动文雅,须要自然。若过作身分,妄自矜庄,反不如本色家常,不招非笑。
【译文】
言行举止文雅,要出于自然。如果过分摆架子、故作庄重,反而不如保持本来的样子、像平常那样(待人处事),这样才不会招致非议和嘲笑。
【原文】
有一善逢人卖弄,有一恶到处遮饰,此是良心不昧处。至于行事反之,何哉?
【译文】
有一点善行就逢人炫耀,有一点恶行就到处掩饰,这是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表现。但到了做事时却与此相反(有善不践行、有恶不改正),这是为什么呢?
【原文】
翻人书籍,涂人书桌,折人花木,皆极招厌之事。而窃窥人笥箧中字迹,尤为不可。
【译文】
翻动别人的书籍、涂抹别人的书桌、攀折别人的花木,都是极其惹人厌烦的事。而偷偷偷看别人箱子里的书信文字,更是不可以做的。
【原文】
隐恶扬善,于他人且然,自己子弟,稍稍失欢,便逢人告诉,又加增饰,使子弟遂有不肖之名,于心忍乎?
【译文】
隐藏别人的缺点、宣扬别人的优点,对外人尚且要这样,自己的子弟稍有不称心之处,就逢人诉说,还添油加醋,让子弟因此背上不成器的名声,心里能忍心吗?
【原文】
仆婢初来宜严,若一纵则后难管。
【译文】
仆人婢女刚来时应当严格管教,如果一开始就放纵,以后就难以管理了。
【原文】
妇女台前看戏,车轿杂于男子中,成何风俗?且优人科诨,无所不至,可令闺中女闻见耶?
【译文】
妇女到戏台前看戏,车轿和男子的混杂在一起,成什么风俗?而且戏子的插科打诨,什么话都敢说,能让闺中的女子听见看见吗?
【原文】
凡慢神亵天之人必有祸,非果天神怒加之祸也。彼于天神且不敬,则远处不放恣,可知固有得祸之理。
【译文】
凡是轻慢神明、亵渎上天的人必定会遭祸,并非真的是天神发怒降祸于他。他对天神尚且不恭敬,那么在其他方面的放纵行为就可想而知了,本来就有招致灾祸的道理。
【原文】
人有轻于称贷,虽重息亦欣然者,非流荡不知事人,即预存不偿之心,断断勿予。
【译文】
有人轻易就去借贷,即使利息很高也欣然接受,这种人不是游荡不懂事的人,就是预先存了不偿还的心思,绝对不能借给(他钱)。
【原文】
常有小病则慎疾,常亲小劳则身健。
恃壮者一病必危,过懒者久闲愈懦。
【译文】
经常得点小病的人会谨慎对待疾病(注重保养),经常做些轻微劳动的人身子会强健。
依仗自己强壮的人,一旦生病必定危险;过于懒惰的人,长期清闲会变得更加懦弱。
【原文】
闲中宜看医书,遇有病人,纵不敢立方制药,亦能定众说之是非,胜于茫然不知付诸庸医者矣。
【译文】
闲暇时应当看看医书,遇到生病的人,即使不敢开药方配药,也能判断各种说法的对错,这比茫然无知地把病人交给平庸的医生要好。
【原文】
人生不论贵贱,一日有一日合作之事。若饱食暖衣,无所事事,那得有好结果。
【译文】
人生不论身份高低,一天有一天应该做的事。如果吃得饱、穿得暖,却什么事都不做,怎么会有好结果呢?
【原文】
人品要兼文行。文人无行,固不足取,若村野农夫,尽有朴实者,遂谓之贤焉,可乎。夫子教弟子,亦曰:“则以学文”,盖以行为本,文亦不可少者。
【译文】
人的品行要兼具文化修养和道德行为。有文化却无德行的人,固然不值得认可;但如果是乡村农夫,即便十分朴实,就说他是贤能的人,能行吗?孔子教导弟子,也说“就要学习文化”,可见德行是根本,文化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。
【原文】
行一件好事,心中泰然;行一件歹事,衾影抱愧。即此是天堂地狱。
【译文】
做一件好事,心里会安稳坦然;做一件坏事,独处时也会心怀愧疚。这就是(自己创造的)天堂和地狱。
【原文】
非望之福,祸必继之,急当恐惧修省,多行善事。若一骄则不可救矣。
【译文】
意外得来的福气,灾祸必定会随之而来,应当赶紧心怀敬畏、反省自身,多做善事。如果一旦骄傲,就无可救药了。
【原文】
和睦勤俭者家必隆,乖戾骄奢者家必败。此理如操券,断断不爽,且验之甚速。
【译文】
和睦勤俭的家庭必定兴旺,乖张暴戾、骄横奢侈的家庭必定衰败。这个道理就像手持契约(必然兑现)一样,绝对不会差错,而且验证得很快。
【原文】
花木禽鱼,皆足以陶情适趣,宣滞劳。若贪恋太甚,反多一累。花木择土宜者。远方异种,费财费力,而易坏无庸也。
【译文】
花木、禽鸟、游鱼,都足以陶冶情操、舒缓情趣,排解疲惫。但如果过于贪恋,反而会多一层牵累。花木要选择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,远方的奇异品种,既费钱财又费力气,还容易枯萎,没什么用处。
【原文】
赌真市井事,而士大夫往往好之。至近日马吊牌始于南中,渐延都下,穷日累夜,纷然若狂。问之,皆曰:“极有趣”。吾第见废时失事,劳精耗财。每一场毕,冒冒然目昏体惫,不知其趣安在也。
【译文】
赌博实在是市井小民的事,然而士大夫却常常喜欢。到近来,马吊牌(一种纸牌游戏)从南方兴起,渐渐蔓延到京城,(人们)从早到晚(沉迷其中),喧闹得像发狂一样。问他们,都说“非常有趣”。我只看见(这种游戏)浪费时间、耽误事情,耗费精神和钱财。每次赌完一场,头脑昏沉、身体疲惫,不知道趣味在哪里。
【原文】
受谏是难事,每见朋友以过失相规者,当面唯唯,转面即向人曰:“伊道我某事不对,伊道我某事不对,伊不常亦作某事乎?”不思此友面诤,自是好意,我奈何背讦其过以相抵?且既知其所未当矣,我便宜取以为鉴,反又效之,何耶?
【译文】
接受劝谏是困难的事,常常看见有朋友指出(自己的)过失来规劝,当面唯唯诺诺,转身就对别人说:“他说我某件事不对,他说我某件事不对,他不也经常做某件(类似的)事吗?”不想想这位朋友当面直言规劝,本是好意,我怎么能在背后指责他的过错来反驳呢?而且既然知道他(做的事)不合适,我正应该把它作为借鉴,反而去效仿,这是为什么呢?
【原文】
庭联用于警诫,附记于后。
【译文】
庭院里的对联用于警戒劝诫,附录记录在后面。
【原文】
贫非省事无厅策,老忌多思罢苦吟。
【译文】
贫穷不是(因为)做事少,(而是)没有好的办法;年老要避免思虑过多,停止苦苦吟诗(耗费精神)。
【原文】
学古之志未衰,每日必拥书早起;干世之心早绝,无夕不把酒高吟。
【译文】
学习古人的志向没有衰减,每天必定抱着书籍早起;谋求世俗功名的心思早已断绝,没有哪个晚上不饮酒高歌。
【原文】
并谢笔墨之缘,扪心更无别事;未遂烟霞之志,闭门聊作深山。
【译文】
一并辞谢了笔墨(写作)的缘分,扪心自问再没有别的事;没有实现归隐山林的志向,关起门来姑且当作身处深山。
【原文】
心戚戚以何为,勉效用时之乐;老冉冉其将至,常防在得之讥。
【译文】
心里忧愁不安是为了什么?努力感受当下的乐趣吧;衰老渐渐来临,要常常防备(因贪图财物而)被人讥讽。
【原文】
就筋力未衰,尚可读书而寡过;幸家门再振,敢望积德以承先。
【译文】
趁着体力还没衰退,还可以读书来减少过错;有幸家族重新兴旺,(我)斗胆希望积累德行来继承先辈(的基业)。
【原文】
到眼都是好人,说甚黄虞叔季;闭户居然净土,那分城郭山林。
【译文】
在眼里看到的都是好人,还说什么上古盛世和末世(的差别);关起门来就是一片净土,哪里分得出城市和山林(的区别)。
【原文】
年届知非,第恐童心未改;学期见道,莫言对域难窥。
【译文】
年龄到了五十岁(知非之年),只担心童心还没改掉;学习希望能领悟道理,不要说真理难以窥探。
【原文】
义利辨以小心,须严一介;是非起于多口,务谨三缄。
【译文】
分辨道义和利益要小心谨慎,必须严格对待一丝一毫(的取舍);是非争端源于多嘴多舌,务必谨慎说话(守口如瓶)。
【原文】
念于世何功,饱食暖衣,已叨造化深仁,敢云富贵未及;愧在家为长,读书学道,勿玷先人遗训,庶令弟侄可宗。
【译文】
想到(自己)对世间有什么功劳,能吃饱穿暖,已经承蒙大自然的深厚恩惠,怎敢说富贵还没得到;惭愧作为家里的长辈,读书学道,不要玷污先人的遗训,希望能让弟弟侄子们(以我为)榜样。
【原文】
器大自有容,何必过分泾渭;
语多则易失,总之勿涉雌黄。
【译文】
器量宏大自然有包容之心,何必过分分明(计较是非);
说话多就容易出错,总之不要随意评论(他人是非)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专业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