闺怨
王昌龄
闺中少妇不曾愁,
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忽见陌头杨柳色,
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康震解读
先说说这诗的题目。闺怨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,主要抒写古代社会的思妇之怨。作者又是谁呢?没错,是我们熟知的边塞诗人王昌龄。边塞诗人为何也能写出这样经典的闺怨诗?这就不得不说到王昌龄高超的写作水平了。
王昌龄这首《闺怨》,写少妇在家中思念远方从军的丈夫。前两句说:“闺中少妇不曾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”这闺中的少妇生活很优裕,很安逸。春天到了,她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,登上翠楼,看看眼前的春色。
这两句叙事平淡,看不出王昌龄的水平,王昌龄的水平在三、四两句体现出来了。他说:“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这位少妇一打眼,看见春天到了,路边的杨柳发芽了,看到这春色,忽然感到很后悔。后悔什么?后悔让她的丈夫去觅封侯。
王昌龄所处的盛唐时代,国力强盛,军队强大,唐军对外征战,屡次获胜。很多读书人自愿从军,远征出塞,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,将来赢得高官厚禄。
诗中的少妇为什么又后悔了呢?第一,她看见杨柳色,肯定想起了当初她送丈夫出征时的情形。第二,如此美好的春色,只能自己独赏,难免会觉得孤独寂寞,把这大好的幸福时光都浪费了。第三,若是最后无法建功立业,甚至丢掉了性命,那么所有的期待都会化为泡影。
本诗前两句平铺直叙,后两句如山峰耸起,让人感觉到巨大的情感变化和心理转变,这是闺怨诗的一个特点。所以你看,王昌龄不仅边塞诗写得好,闺怨诗也写得好;大丈夫写得好,小女子写得同样好,真不愧是“七绝圣手”“诗家夫子”!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专业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